湿地公园及其特点2016-12-17 20:32浏览数:5539次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之时。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Wetland 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河湖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该区域的湿地主要由长江及其众多支流、湖泊组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等是本区著名湖泊。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由于长期对湿地资源的过渡利用,该区的湿地面积显著减少,同时也导致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退化。据统计,从五十年代开始,该地区因围垦有34%的湖泊丧失。另一方面,由于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湖底泥沙大量淤积。由于湿地面积的减少、泥沙的淤积,降低了自然湿地的调蓄能力,使相同水量的情况下,水位大大提高,减低了湿地抵御了洪涝灾害的能力。98年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与该地区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文发生的变化、调蓄防洪功能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发挥湿地的正常生态功能效益,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使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对的该地区的湿地进行有计划的恢复和重建。 上一篇: 中国湿地分类
下一篇: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